10月28日下午3:36,國內首顆7nm車規級座艙芯片“龍鷹一號”成功流片來到芯擎科技的上海實驗室。不到半小時,“龍鷹一號”被順利點亮。與此同時,這顆芯片也被送到了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辦公室里。日前,在“智能吉利2025”戰略發布會上,淦家閱說:“這顆芯片完成車規級認證后,明年即將量產。”這也就意味著,吉利布局多年的自研芯片正在走向成熟:億咖通、安謀中國注資成立僅2年多的芯擎科技首顆芯片成功流片后,將在明年三季度實現量產,明年年底實現前裝上車。在智能汽車的浪潮中,吉利已經站在了時代前沿。在“龍鷹一號”流片成功后,車東西第一時間采訪到了芯擎科技CEO汪凱博士,他向車東西講述了芯擎科技創立故事,同時也首次透露了“龍鷹一號”的研發歷程和量產裝車細節。在芯擎科技不到300人的研發隊伍中,此前成功流片的芯片數量達到200多顆,幾乎人均一顆芯片。與此同時,“龍鷹一號”的性能能夠對標同為7nm制程的高通8155芯片,達到行業頂尖水平。 那么,“龍鷹一號”流片成功背后,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?性能表現究竟如何,量產裝車計劃是怎樣的?吉利汽車對自研芯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?車東西與汪凱博士進行深入交流后,找到了問題的答案。
不到三年流片成功 首批芯片全部點亮
從2018年9月芯擎科技成立,到近期流片成功,“龍鷹一號”的實際研發時間還不到三年。“龍鷹一號”以7nm制程打造,在83平方毫米的芯片內,集成了88億晶體管。如果與一顆頂級的7nm芯片——蘋果A13 Bionic相比,蘋果在98.5平方毫米的面積里,僅集成了85億晶體管,“龍鷹一號”的晶體管密度甚至比蘋果最強的7nm芯片A13還要高。 談到為什么要做一顆7nm芯片,而非國內汽車芯片行業常見的16nm或更大制程的芯片,汪凱博士認為,最根本的原因是汽車智能座艙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高。
▲芯擎科技CEO兼董事汪凱博士
目前,在智能座艙芯片中,僅有少數采用7nm制程,其中一款明星產品就是高通的8155芯片。今年,這顆芯片已經搭載進入吉利星越L、廣汽埃安LX、小鵬P5、威馬W6等多款量產車中。先進制程、高算力智能座艙芯片的出現,目的就是為了“干掉”車內的手機支架。
因此,在芯擎科技成立之初,研發團隊就已經明確了研發7nm智能座艙芯片的目標,并且設定了研發時間表。汪凱博士表示,相對于研發10nm+的芯片,7nm芯片的研發有非常多的挑戰。面臨最直接的問題就是,有沒有公司能造?汪凱博士透露,“龍鷹一號”為臺積電代工生產,而能使用臺積電7nm產線的汽車芯片企業,國內僅有芯擎科技一家。同時,芯片成本同樣需要考慮。汪凱博士介紹,在大規模生產階段,7nm芯片的成本并沒有顯著變化,反而是研發流程的成本會相對較高。而將研發成本分攤在每一顆芯片中,其實7nm芯片在性能和成本上達成了平衡。在解決外圍困難之后,研發團隊的7nm芯片設計經驗也是一個難題。汪凱博士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:“如果一個建筑師之前只會蓋10層的樓房,那如果要建100層的樓房是難以完成的。”這也就要求,芯擎科技的7nm芯片研發團隊既要有豐富的芯片研發經驗,還要懂車規芯片的設計流程。因此,在2019年4月汪凱博士加盟芯擎科技時,打造了一個七八十人的核心研發團隊,都是汪凱博士在芯片行業從事研發幾十年形成的骨干力量。按照汪凱博士的話來說:“這是一個能打硬仗的團隊。”如今,芯擎科技研發團隊已經擴大到接近300人。先說這個團隊的構成,研發人員大多有飛思卡爾、AMD、高通、英偉達、瑞薩電子、海思、展銳等國內外頭部芯片企業的研發經歷。在加入芯擎科技之前,許多研發人員已經有10~15年的芯片行業研發經歷。在芯片架構、設計,以及軟件架構、設計的專家匯集在芯擎科技之后,研發進度明顯更快。汪凱博士介紹說:“芯擎科技擁有的核心團隊,讓芯片研發的時間至少縮短2年。”就在上周四(10月28日),“龍鷹一號”首批芯片流片返回芯擎科技的上海實驗室。汪凱博士說,這顆芯片像是整個團隊的小寶寶,在出生前,我們每個人心里都非常緊張。在芯片返回實驗室前,實驗室的PCB板已經做了很多輪測試,保證外部硬件的性能表現。“僅用了不到半小時時間,芯片上電之后順利點亮,所有人都非常激動。尤其是看到系統在屏幕上跑起來的時候,大家歡欣鼓舞。”汪凱博士這樣描述道,“第一顆芯片順利點亮之后,第二顆也能跑起來,第一批返回接近20顆芯片,運行都沒有問題。”三天后,也就是10月31日,吉利汽車宣布了“智能吉利2025”戰略,并首次亮相了“龍鷹一號”。 談到芯擎科技為什么能有這么快的研發速度,汪凱博士說道,團隊實力強大、團隊研發效率高,以及團隊非常堅定地做7nm芯片是獲得成功的關鍵。說到底,做芯片必須要一個強大的團隊。
汪凱博士說:“造芯片一定要從比較高的位置開始做,第一,能在行業中能起到領軍作用;第二,能有好的毛利收入;第三,好的平臺才能吸引更多好的人才做出好的產品。”
性能對標高通旗艦 吉利將大范圍裝車
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演講中,首次公布了“龍鷹一號”的參數。這顆芯片采用7nm制程,芯片面積僅有83平方毫米,集成了87層電路、88億個晶體管。 這顆7nm SoC,就是要全方位對標高通的8155芯片。“龍鷹一號”的CPU算力能夠達到90~100K DMIPS,GPU算力900+GFLOPS,NPU算力達到8TOPS。此外,還有顯示處理器VPU、DDR5內存、PCIe 3.0通道、UFS存儲以及DSP處理器等。
“龍鷹一號”的CPU采用Arm Cortex-A76核心,擁有很強的整數和浮點運算性能,能夠輔助提升機器學習時的綜合性能。此外,更高的主頻能夠以非常優秀的效能比實現計算。
GPU部分采用多核心策略,通過提升微架構效率,并且配置大容量的緩存。在相同的時鐘速度下,浮點運算、紋理和像素吞吐量都得到更好的提升。此外,“龍鷹一號”還配備了一個顯示處理單元(VPU),通過在固定功能硬件中進行迭加、旋轉、高品質縮放等圖像處理任務,能夠減少GPU的工作負載,圖像顯示會更加絢麗。在AI性能方面,“龍鷹一號”專用AI處理器,采用適用于AI算法的指令集,通過指令驅動向量處理單元、固定AI算法處理單元,能夠實現復雜網絡的組合的操作。例如,在AR導航內可以高效識別出道路標識、交通標識,并可以有效準確的實現對象分離操作。汪凱博士介紹,“龍鷹一號”不僅會負責中控屏幕的計算與顯示,還會負責汽車儀表、功能屏幕甚至HUD的顯示。“龍鷹一號”支持輸入11路相機數據,最高可支持7塊高清顯示屏顯示。這就要求,芯片的性能以及安全性、穩定性方面都要有優秀的表現。在實際應用中,“龍鷹一號”會同時運行三個操作系統,分別是儀表的RTOS操作系統、HUD的Linux系統以及中控屏幕的安卓系統。汪凱博士對“龍鷹一號”的性能非常有信心:“國內肯定沒有比我們這么好的芯片,如果要做出來,至少是三年以后。”汪凱博士透露,“龍鷹一號”流片成功后,將持續做性能優化以及安全性、穩定性驗證。明年三季度,“龍鷹一號”將實現量產,明年年底就會前裝量產上車。他說道:“目前,芯擎科技的部分研發團隊已經投入到下一款產品的研發中。其他研發人員正在對流片成功的‘龍鷹一號’進行性能測試和軟件調優。”談到量產上車的首款車型,汪凱博士表示現在已經確定是吉利旗下的一款車。他說道:“吉利旗下的熱門車型,包括領克在內的子品牌都會搭載我們的芯片。”吉利實現造芯夢 中國是ARM上車突破口
2016年,李書福和沈子瑜共同創立了億咖通科技,聚焦車載芯片、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技術,打開了吉利汽車智能網聯的大門。2018年,億咖通看到了汽車智能化、電氣化的價值,而這些價值需要自研芯片實現。與此同時,特斯拉等智能化領域領先的車企已經開始布局自研芯片。汽車行業內逐漸形成一個共識,要讓汽車實現功能上的差異化,必須要自研芯片。汪凱博士介紹,當時安謀中國(ARM中國)同樣有進入汽車領域的意愿。然而,歐洲和美國兩大汽車市場的汽車芯片巨頭非常強勢,ARM的先進IP難以進入汽車行業。因此ARM找到了中國這個突破口,希望能夠將其先進IP應用于汽車。2018年底,億咖通和安謀中國等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芯擎科技,公司專注于設計、開發并銷售先進的汽車電子芯片。汪凱博士介紹,“龍鷹一號”中除了大的IP是使用ARM的核心之外,有很多都是自研的。汪凱博士說道:“芯片最重要的是架構,需要在設計的時候做進優秀的核心。在‘龍鷹一號’中創新型的IP已經申請授權。”2019年4月,汪凱博士加盟芯擎科技,并出任CEO。加盟芯擎科技之前,汪凱博士曾任華芯通半導體首席執行官,SanDisk亞太區銷售副總裁,Freescale半導體銷售和市場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,在芯片行業從事研發工作已經近30年。目前,芯擎科技在武漢、北京、上海以及美國都設立了研發中心。汪凱博士介紹,幾個研發中心是根據人才的特點和專長安排分工,且都有軟件、硬件團隊。其中北京、上海研發中心的各有上百名研發人員,武漢研發中心有六七十人。芯擎科技已經有了明確的產品規劃。汪凱博士透露,接下來芯擎科技將自研自動駕駛芯片,面向L2/L3級自動駕駛。而對于未來汽車,汪凱博士認為會是一個移動的服務器,芯擎科技未來會做汽車大腦,也就是車載中央計算芯片。在芯擎科技的規劃中,還有中央網關處理器和車規級MCU。也就是說,芯擎科技要做汽車會用到的大部分主要芯片。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此前表示,2024到2025年,吉利會陸續推出5納米的車載一體化超算平臺芯片,以及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,算力達到256TOPS。結語:國產汽車芯片加速邁進先進制程
在智能汽車大潮中,車企已經認識到軟件和服務的重要性,然而硬件同樣也是重要一環。2019年,特斯拉推出自研自動駕駛電腦Hardware 3.0,至今仍是汽車行業的頭部自動駕駛硬件,同時也能實現更多自動駕駛功能,自研芯片的意義不言而喻。近年來,國內芯片行業遭遇挫折,也正催生一批汽車芯片的新勢力。除芯擎科技外,地平線、黑芝麻智能、芯馳科技等芯片企業也正將智能座艙、自動駕駛、中央網關芯片帶入汽車行業。國內汽車芯片業正一步步邁向先進制程,造芯夢正逐步實現。